“消失”的小菜贩 寻找新出路

“消失”的小菜贩 寻找新出路。带着泥点的青菜和烟火气的闲聊,正在标准化浪潮中逐渐淡出。小菜贩们也在寻找新的出路。

凌晨3点的北京,来广营蔬菜批发市场的灯光已经亮得刺眼。苏文的丈夫握着小货车方向盘,车轮碾过寂静的街道,车厢里的空菜筐子晃荡着发出“哐哐哐”的声响——这是2010到2022年间,他们每天几乎不变的开场。每天早晨6点,苏文准时守在自家位于北京天通苑一家超市大卖场里的菜摊前,把刚运来的各样蔬菜码得整整齐齐。沾着露水的菜叶透着新鲜,等着超市8点开业后第一批来买菜的老街坊。“菜要早去挑,晚了就没好的了。”这是苏文的经验。可她没料到,后来打败她的不是“来晚了”,而是时代变快了。

起初,苏文并没有太在意年轻人减少的现象,因为年轻人不是买菜的主力人群。但当她回头来看时,她所依赖的那家超市因吸引不了年轻顾客而陷入亏损,最终倒闭。苏文的菜摊也随之关闭。

蒋杰在苏州工业园区开了三家蔬菜店,店名叫“蒋鲜生”。他曾有野心要做成一个蔬菜连锁品牌。但2022年之后,盒马NB店、美团优选这些平台陆续开进园区,蒋杰的一家门店营收减半,他第一次体会到强烈的危机感。他疲于解释为何清晨从农户手中收上来的蔬菜卖相比平台和大超市的差,价格却更贵。他也试着改善服务,接入外卖平台,但配货就得让他多加一个人工成本。消费者也懒得听解释,挑挑拣拣后扭头便离店了。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
      联系我们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