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娃哈哈将换标娃小宗”冲上社交媒体热搜第一。
这不仅体现了无数消费者对娃哈哈这一品牌的簇拥,更是对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宏盛饮料集团旗下7家公司联合通知称“2026年将更换使用全新品牌娃小宗”一事的高度关切。
而就在昨天,财新引述一名接近娃哈哈的人士透露,宗馥莉为“娃小宗”定下的年销售目标是300亿元,这几乎是娃哈哈品牌一年实际销售规模的近八成。由此可见,宗馥莉此举无疑是想再造一个娃哈哈。
但“娃小宗”真的行吗?(相关阅读:“娃小宗”成不了娃哈哈)
谋定而后动
或许,在宗馥莉接班初期,并没有想要替换掉娃哈哈的想法,只不过,后来的一系列变故加速了宗馥莉的改变和战略布局。
从“娃小宗”的商标申请注册时间来看,最早也是今年5月才提交的。而宗馥莉接班是在2024年宗庆后去世之后。
一开始娃哈哈内部变动,更像是宗馥莉“新官上任三把火”,清除掉了一些原本不符合宗馥莉执掌公司理念的老人,以及影响其顺利接班的阻碍。所以,娃哈哈集团不少员工的人事关系和经销商的签约主体被转移至宏盛饮料,同时,不在宗馥莉掌控下的代工厂也被停工。
后来,由于“娃哈哈”商标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娃哈哈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加速了宗馥莉开启全新品牌的想法,所以才一口气注册了1-45类的全部商标,只不过,目前这些行标均未完成注册流程,大部分都尚处在“初审公告”流程中。
并且,目前,除了宏盛集团在申请“娃小宗”商标外,还有另外5家社会企业在申请“娃小宗”的相关商标,不过,这些企业提交申请的时间均在宏盛饮料之后。
虽然宏盛饮料申请的“娃小宗”第29、第30和第32类商标被其他相关方提出了“商标异议审议”,但大概率也会宏盛集团能够拿下,毕竟,像宏盛饮料这种百亿级的企业,这些专业能力应该是具备的。
否则,“娃小宗”第一款无糖茶产品市场测试这么久了,依旧没有大面积铺开。
截至目前,只有流传在网上的通知,并没有更多的迹象表明宏盛集团有更进一步的布局,或许就是在等待一个契机:2026年新的销售政策,以及商标的注册完成。
比KELLYONE更容易
虽然宏盛集团以前一直是倚仗给娃哈哈做产品代工为主营业务,但其应收规模也达到了百亿级,并且,它的净利润甚至比娃哈哈集团还要高,足见其在产业层面还是颇具优势的。
此前,宗馥莉也通过宏盛集团推出了KELLYONE品牌,虽然该品牌一直都有声音,但真正给市场带来的波动并不大。目前,该项目已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而“娃小宗”不同,按照宏盛集团的发展意图来看,除了延续娃哈哈的经典产品之外,或许还有更多的创新品类出现。
更为关键的是,在此之前,宏盛集团已经掌握了不少分销渠道资源。
比如有消息称,宏盛饮料新的经销合同要求经销商首单进货要超过200万元,并且还需要额外缴纳不低于80万元的市场费用保证金,而在此之前,娃哈哈的保证金只要50万。
此举直接帮宏盛集团筛选掉了一部分中小型经销商,这或许也是“娃小宗”为什么将2026年的目标定在了300亿,而不是娃哈哈以往常年保持的500亿。
另外,在宗馥莉接班之后,还大面积的铺设了一批冰柜,这对于“娃小宗”的市场开拓和普货,无疑将起到不小的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宗馥莉已经就销售体系进行了梳理,更换了多个大区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对于后续宗馥莉的经营策略落地,将更有帮助。
其实,娃哈哈依托宗庆后创立的“联销体”一直都发展得比较稳健,但这一制度的短板就是新品很难扶持成功。毕竟,经销商都只想做已经成功的赚钱品类,比如纯净水、AD钙奶、营养快线等,这也是为什么娃哈哈至今依旧依赖“老三样”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宗馥莉其实一直有意摆脱这一现状,而通过“娃小宗”,则能更好地契合这一点。
但短期来看,“娃小宗”的300亿目标,更像是个小概率事件,尽管有无数人在力挺宗馥莉,也有很多人不太喜欢她的理念,更何况,陪伴许多80后、90后长大的品牌还是娃哈哈。
(责任编辑:zx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