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88年成立的股份制银行,广发银行曾历经引资重组实现复苏,2006年引入花旗主导经营后扭亏为盈,资产规模于2012年突破万亿,但自2009年提出上市计划、2011年启动“A+H”股IPO以来,至今未获实质进展,经营也面临挑战。
2024年,该行出现多年来首次营收净利双降,零售与对公业务双双承压;2025年合规问题进一步凸显,年内已领三十余张罚单、罚没超8000万元,多重因素下,其在股份行中竞争力正面临考验。
业绩增长面临双重挤压
公开资料显示,广发银行1988年成立,早期因多级法人体制经营陷入困境,2003年末不良贷款率达22.84%、资本充足率仅3.87%。此后该行推进资产剥离与引资重组,2006年以花旗银行为首的财团收购其85%股权,花旗认购20%并主导经营管理。
花旗入驻后,广发银行2007年扭亏为盈,后续保持增长,2014年净利润达120亿元,2012年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上市方面,2009年广发银行在年报中提出推动上市并成立工作小组,2011年5月向广东证监局备案启动“A+H”股IPO,但截至目前IPO未取得实质进展。
2024年,对于广发银行而言是业绩成色黯淡的一年。其年报数据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92.37亿元,同比下降0.63%;净利润152.84亿元,同比下降4.58%,这是该行多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同步下滑的局面。
胜马财经注意到,该行业绩下滑很大程度上在于个人银行及信用卡业务的“失速”。2024年,该行个人银行及信用卡业务营收较2023年大幅减少61.21亿元。作为业内“信用卡老牌玩家”,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曾是其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但近年来受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居民偿债能力承压、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显著下滑。
从行业对比来看,银行业整体虽面临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等共性挑战,但广发银行业绩下滑幅度明显高于同业平均水平。以同为股份制银行的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为例,2024年招商银行净利同比增长1.22%,兴业银行净利也实现同比增长,广发银行的“双降”态势凸显其在业务结构调整、盈利模式创新上的滞后性。
业绩下滑也暴露出广发银行对公业务增长乏力。该行在制造业贷款、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布局还在持续发力阶段,传统对公业务率先受房地产行业风险传导影响,资产投放的规模与收益双双受限。这种“对公不强、零售失速”的业务格局,使得广发银行在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业绩增长陷入“双重挤压”。
监管罚单密集合规管理薄弱
2025年以来,广发银行及旗下子公司的监管罚单如同“雪片”般落下,合规管理的薄弱环节暴露无遗。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开信息,仅2025年7月,广发银行就收到22张罚单,合计罚没565.15万元;9月12日,该行因贷款、票据、保理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6670万元的巨额罚款,相关责任人员被警告并罚款。
在此之前,其旗下理财子公司广银理财也于8月1日因“投资运作不规范、数据管理不审慎、信息登记不及时等”问题,合计被罚没1159.88万元,两名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共计40万元。
截至2025年9月,广发银行年内已领到33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超8000万元。罚单背后,是广发银行在业务全流程合规管控上的系统性漏洞,在贷款业务领域,存在贷前调查不尽职、贷中审查不严格、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与罚单金额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违规行为的“重复性”。从历年罚单看,广发银行在信贷管理、票据业务等领域的违规问题多次被监管点名,但整改效果不佳,合规文化未能真正渗透到业务一线。
业内人士认为,广发银行当下所面临局面,是行业周期、自身战略与管理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银行业向精细化、专业化、数字化、综合化转型的大趋势下,该行若不能尽快扭转业绩颓势、补上合规管理短板、强化资产质量管控,其在股份行中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力或将进一步下滑。
(责任编辑:zx0600)